※警告:本篇純為本人看電影而生的冗長碎碎念,深度影評是絕對沒有,倒是有很多劇情洩漏,不想知道劇情的朋友請慎入。

真正注意到查理‧考夫曼的名字,是始於他的近作「王牌冤家」〈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〉。因為這部片子的內容簡介引起了我的興趣,開始閱讀它的相關報導。本片最大的宣傳重心並不在天王金凱瑞,而在鬼才編劇考夫曼身上,他的幾部作品「變腦」 〈Being John malkvich〉、「蘭花賊」〈Adaptation〉、「神經殺手」〈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〉也不可避免地一再被提起,於是就當做是「王牌冤家」DVD上市前的預習,我先從變腦看起,從此拜服在考夫曼大神的魅力之下。

我想從最晚看的「神經殺手」談起,老實說這片本來就是為了湊齊考夫曼的作品才看的,感覺也最薄弱。沒有「變腦」和「蘭花賊」那種好似把腦袋剖開來洗的拍案叫絕,也沒有「王牌冤家」令人揪心的愛恨糾纏。看的時候一直沒怎麼進入狀況,直到讀了影評才有點感觸。不過有兩點不得不提。

本片主角是美國電視圈有名的製作人恰克貝瑞,根據他的自傳,他在正職工作之餘,還兼職當美國中情局殺手特務 ,殺了三十幾個人。我的重點在於,當初他以製作一系列類似「我愛紅娘」的約會節目而成名〈我看八成是我愛紅娘模仿他們〉,而他的作法是,讓一位女性憑問答結果,從布幕後的三位男士選擇一位。他的立意乍看之下很高尚,要破除以貌取人的迷思,讓女主角以言談的契合度選擇伴侶。結果就有一位女士,捨棄兩位帥哥〈麥特戴蒙和布萊德彼特分飾路人甲乙〉,選了一位圓圓胖胖的男士。雖然電影沒演出布幕拉起的場景,觀眾一定不難揣摩那位小姐恨不得當場上吊的心情。試問,外表迷思真的被破除了嗎?我看只是造成另一次的誤會而已吧。

雖然電影裏那對速配成功的男女其實另有玄機,但在現實生活中,我真的認為這種蒙面式交友是行不通的。網路剛興起的時候,也是有很多人樂觀地認為憑外表擇偶的方式終於面臨改變,外在條件欠佳的人增加了機會。因為兩人先藉筆談建立心靈的交流,見面之後自然就不會介意對方的外表。結果呢?產生的是「恐龍」「青蛙」之類不堪入目的刻薄言語,和更多的失望和破碎的自尊。說句殘忍的話,人畢竟是視覺的動物,無論是網友或是筆友,人都一定會下意識地自動想像對方的外表,談得越投契,期望就越高,失望也就越大。

因此我有個想法,如果真的想尋求一段親密關係,還是一開始就以真面目示人比較好。寧可在第一印象扣點分數,下一步再用內在的個人教養和談吐補回來,而不要遮遮掩掩,讓對方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,日後卻落得個見光死的下場。除非是自認非常非常有魅力,卻常受限於第一印象而有志難伸的人,或只是純粹享受賭運氣樂趣的人,這兩者就不在此限了。

另外一點,由於之後約會節目式微,恰克貝瑞又策劃了另一系列的節目。找一些毫無才藝的人去登台出醜,讓觀眾盡情嘲笑他,表演到一半就敲鑼把表演者轟下台。這個節目讓我第一個聯想到「如花」,用一個相貌不佳的女孩,每一集用不同方式,理直氣壯地羞辱她,也羞辱全天下外表欠佳的女性〈事實上我認為連美女也被羞辱了,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把女人當人看。別的不說,人為什麼要為自己長得不好看而受懲罰?〉。但是,當恰克貝瑞在泳池旁被一個美女痛罵「你憑什麼這樣踐踏別人的尊嚴」時,我卻產生一種非常吊詭的感覺。如花肩負家計重擔,連服務生的工作都找不到,所以接下這樣的工作可說是逼不得已,也更顯得主辦單位趁人之危的殘忍。但是,恰克貝瑞的節目表演者,全是自己去報名參加的。他剛提出這個企劃時,我還想「哪會有人參加呀?」,誰曉得真的一堆人去。那麼,這些人到底為什麼要去上這種節目?明知道會被狠狠羞辱,明知道這節目根本不是真的在選秀,為什麼還要去?只為了上電視出名十五分鐘?真的窮到必須這樣賺車馬費?還是想賭賭看有沒有萬分之一的機會進演藝圈 〈例如孔慶祥〉?這樣真的值得嗎?恰克貝瑞想出這種缺德企劃固然欠殺,那些參加者是否成了他的共犯?

我看過「小電影主義」中黃香瑤的影評,提到恰克貝瑞一直面臨藝術與通俗間的兩難。 為了生活必須屈就於通俗甚至低俗,心裏卻痛恨著這一切。其實他本來是真的想做選秀節目,卻一直找不到真正有才藝的人,這才靈機一動改做損人秀。他一面靠著製作狗血鄙俗的節目而名利雙收,骨子裏他的殺手本性卻一直蠢蠢欲動,恨不得拿出槍來把這一切全搗爛。事實上, 這也正是身為最商業化的好萊塢工業一員的考夫曼面臨的窘境,一心追求嚴肅高尚的藝術形式,卻常常必須與大眾口味妥協。因此他作品裏的每個主角都一樣,始終背負著兩種價值的衝突,並為此不斷受苦。
(未完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l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